顯示具有 電影讓我想到的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電影讓我想到的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

12

6667115_330f773456
我想著台譯12怒漢是否合乎影旨,
憶起之前網誌最早的名稱叫做youthofury,
不知道自己在憤怒三小,
只是感覺若自己能泰然處在這環境,
似乎就少了那股青年應有的勁。

稱自己是憤怒青年有種清高的感覺,
有來由的憤怒總會伴有點使命感。
那時候還有在賣些貴鬆鬆二手衣,
一直被殺價感到憤怒、好東西賣不出去感到憤怒、
關於我的內容被一字不露複製感到憤怒、
衣服鞋子越塞越多對空間太小感到憤怒,
賣這些昂貴舊東西是興趣,賣出每一件都會有點不捨,
我用其它收入養這營收微薄的小生意,
沒賺到什麼,不過做起來很充實,
多讓一個人陷入這古著黑洞,
就多點成就感,如同傳教一般。

看著這些俄羅斯怒漢,訴說過往的自己,
情緒隨著高漲;
每一段不一樣的人生路,
引出了每個怒漢不同的引爆點。
一個成熟青年的成見難以撼動,
但那個養尊處優的靈魂卻像是牆頭草般隨風而倒。
怒漢們不將所見視為當然,
把頭深入看似平靜的漩渦裡頭,
會發現每個現象其來有自,
都是馬乎不得。

想想,
若是些好人取代了這群怒漢,
這些爭辯就不會存在;
要世界上盡是些裝出來的好人,
那還真他媽的噁心。

憤怒是正向的情緒,
它讓我們改變;
對不重視文化憤怒、對亂丟煙蒂的憤怒、
對自己憤怒...
人都該憤怒的,不過別淪為小家子氣了。

7/12

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

Little Fugitive


很多人覺得當獨子很幸福,沒有兄弟姊妹共用家裡財產,也不用懷疑爸媽愛哥哥姊姊弟弟妹妹比愛自己多。獨子常常需要面對自己獨處,尤其小時候,如果沒有玩伴,真的童年會是黑白的。

很少碰小孩子主題的電影,大概是對小孩子興趣不大(除非是自己的),之前有部印象很深的是高中時候看的"新天堂樂園",當年觀賞的同時,還配了同學們腳臭,可惜了,我沒細細品味。

喜歡電影不喜歡電影,或許可以這部當測試片。大概有一小時,拍著小孩子遊樂園東奔西跑,一下打棒球,一下為了丟中瓶子做特訓,甚至為了騎馬,到沙灘撿空玻璃瓶回收換錢。聽起來劇情沒多大起伏。現在電影講求聲光,灑狗血。我認為的的好電影,會讓我回憶,會讓我思考,不一定俊男美女,不需要壯大場面,只求引起共鳴,或反應社會。

小時候總跟隔壁一對兄弟玩在一起,哥哥跟我同年,出生日期只比我早一天。我們做什麼幾乎都在一起。學游泳;游泳完後的大碗阿婆魯肉飯或炒麵(那年兩個月暑假胖了十公斤);坐車回家路上順便欺負其他不順眼的小朋友;偷偷到他們叔叔家看彩虹跟星穎頻道,然後落荒而逃;沒事做時一起喊無聊說不如死了算了(真是一群死小孩)...

現在,已經很難跟朋友整天一起無憂玩樂... 人長越大越想變小,人小的時候卻想變大;被束縛時想自由,自由時卻懷念束縛。又想到counting crows, "you don't know what you got till it's gone.

珍惜很重要。

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

Capote



一直以來都想看的電影。這幾年養成了一個怪習慣,自書本改編登上大銀幕的電影,常會堅持先看完原著,原因無它,文字給了較多想像空間,先看電影再看書則被電影畫面給綁住,讓腦中浮現的影像畫面不是經由文字產生,而是已經既定形成,重點是還知道結局,這會浪費一本好書。先看完原著,再看電影,還可以批評電影虎頭蛇尾,選角不適任,自以為影評寫個幾字評語,不過只是隨筆寫下,或在心裡嘀咕,與朋友討論來上幾句,並沒有認真,也未曾公開。

拖了幾年,終於把這部解決,當中一直想要先看過In Cold Blood這本書,雖然電影屬於Capote的半自傳,但瞭解背景總會多幾分趣味,不過我只有原文的選擇,一直以來以英文自豪的我,卻沒有做到,想當初哈利波特完結篇上市,我還買了第一批精裝版,不過到現在只看了一半,我到現在連大結局是什麼都不知道,人嘛,總會挑簡單的來做。

決定了,先弄本劇中Truman Capote的好友Harper Lee的To Kill A Mocking Bird,這本已經先看過中譯,原文進行應會快速許多。

Capote
裡面,除了一直相當喜歡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讓我目不轉睛,Harper Lee被揶揄一段也讓我知道更多過去,如同以Jane Austin為題的Becoming Jane片中我同樣看到女性作家被先入為主而不被重視的現象,那幾位在派對自以為妙語如珠的男士,可能一輩子沒有完整讀過To Kill A Mocking Bird,也不知道這本書的偉大。

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

evoluiton vs salvation

幾月前留了電話給一個摩門教徒,就是那些騎著單車在街上啪啪走的阿兜仔。一直以來都很好奇,什麼動力驅使他們願意自費來到異國,花上兩年時間在一個人情越來越薄的社會推廣自己的理想,好奇心讓我答應要到他們的教堂去聽他們傳教,擁有室內籃球場的華麗教堂不提,讓我印象深刻是他們傳教過程中的眼神,“這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,我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”,他們相信的上帝,讓他們在兩三個月學會用中文傳教,信仰是他們的動力。我在想,我們的生活動力來自哪裡。

...那個剛高中畢業的傳教士,看得出來一直努力表現他對上帝存在並創造一切的事實,問我為什麼不相信,"因為科學的教育,很多根據,演化等blablabla..." 為了讓我信服,他念了一段又一段的摩門經,還叫我朗讀,在這階段,他把說服的大任交給書本。就這樣,一小時過去了,這一小時完全沒有動搖我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想法。不是不尊重摩門經,而是看過太多灌人迷湯的書,帶給我了防備心。今晚,看到一句話,evoluiton vs salvation,一邊是邪惡撒旦創造的演化論,一邊是相信上帝創造一切所帶來的救贖,就這小小一段話,讓我開始思考,或許有這個可能吧。要使人信服,從讓他開始沈思做起。

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

EDMOND


為什麼這四年花了很多時間在校外混,這部片把它拍出來了。一但待在同樣環境長時間,瞬間到另一世界,適應性差、腦袋轉不過來、任性,很快就會the end。我身邊就有人是很好的例子,巴黎拿碩士鍍金回台後,竟工作不穩定,甚至沒能力找工作,幾乎全是靠人情幫忙,因為每個地方都會有個壞人要害他,開什麼玩笑,難道每個人該義務幫你嗎。看看現在年輕人,除了課本電玩,生活中似乎沒了其他元素,這讓台灣怎麼進步。“多看書多看書”,以後上課要把學生洗腦,把閱讀在他們心裡變成高尚的嗜好。

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

A lesson before dying

一陣子沒看到擁有會讓我泛淚場景的影片,上一部好像是心靈投手,關於老投手上大聯盟的故事。若家裡有慈祥的奶奶,看這部很難不被感動。

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

Little Miss Sunshine


"Welcome to Hell"。
這句話讓我回想到曾參與過的美商傳銷,每次OPP中空洞的喊聲,OPP後言不由衷的心得分享。
很討厭進會場,因為要應付虛假的熱情。你我不熟,可還要裝的熱絡,叫起名字來比認識十年以上的朋友還親密。這是因為錢而創造出來的地獄。

在家族中,我第一個翹課到被當掉。常常不是懶得起床,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課堂,取而代之,把這段時間用來看電影,坐在圖書館看書,做點運動,早上充電,晚上就來學習應付社會。班上的氣氛,同學的舉止,讓人無力。考試的意義已經不在,被延畢的這一年,我準備考試的時機由考前一晚轉變為考前幾小時,但竟然得到不可思議的進步。讀大學變成只是混文憑,上課,打嘴砲,把自己鎖在學校,訓練表面應付的能力。多少人選到了自己與志向吻合的科系?我欽佩羨慕那些正在學校學習自己興趣的人,這些人裡面,定有不少是為了堅持自己,而拋棄了家庭的期許,這決心要下得很大。我辦不到。

背了包袱,就要承受;做了選擇,就要負責。不過,還是可以表現出自己,證明自己存在。

Little Miss Sunshine劇情看似簡單,不過就是部繞著追逐選美夢想小胖妹Olive打轉的公路電影。這小胖妹外型明顯不符合社會期許,不過因為天真,尚未被社會價值觀毒害而羞於展現自我,如此刻畫出了這麼一部好電影。直接跳到影片尾聲,場景轉到選美比賽會場,突然出現了一張張虛假臉孔,反差甚大,由真實世界掉進了虛假地獄;隨著比賽進行,這些虛假的臉孔,竟然紛紛落荒而逃,他們已經習慣諂媚、習慣戴面具、習慣不做自己忠於大家,他們無法接受人的真實,只能選擇逃避;而在Olive的表演結束之際,卻出現似乎不該存在的掌聲及歡呼,沒錯,就是那個穿著硬蕊的男子,他本來選擇戴著耳塞空洞無奈地盯著台上,因為看到Olive真實的演出,他醒了,這角色安插極巧,騎士味濃厚的穿著出現在一群西裝當中,又更顯落差。要選擇自己,還是忠於群眾?在陪伴Olive追尋夢想的旅程中,Hoover一家為Olive為而活,但旅行結束,與當初出發前往加州參賽時每個角色的神情相較,我發現,Hoovers又找回自己的存在。

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

The Colour Purple


1930的北美南方,非裔族群依然倍受壓迫的年代,飽受歧視迫害的悲慘人生不斷上演。天生爽朗的性格,不斷遭逢巨變,再怎樣也會爆發。即使擁有天生不看低自己的硬骨,一旦遇上盲目種族歧視,再多的自我認同、再多自尊,甚至族群不認同族群,不以身為此族群為傲,要能做出改變,何等艱難...


片中可以看到,眾所皆知,黑人族群生性樂觀,相當能苦中作樂。也如此誕生了藍調、爵士樂,安撫振奮了世界無數靈魂。而利用此厚直性格作為打壓族群的武器,這不就是國民黨侵台後的策略?縱使他們有再多優越感,縱使多以身為中國人為傲,照照鏡子,不還是一樣的黃皮膚,尤其還是群戰敗被趕出中國的失敗者。難道這群人自認基因較優越?北京話說的比較標準?再如何感到驕傲,終究還是同為黃皮膚,同為所謂炎黃子孫,或許也因為如此,相同的膚色為他們所施予的壓迫,慣於顛倒是非的性格,做了相當好的掩飾。


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

Vertigo


1958 台譯"迷魂記",導演Hitchcock在其著名驚悚片Psycho之前之大作。整部片劇情轉折之迅速,之難以預料,看慣現今電影老套劇情的影蟲絕不能錯過,直到你觀影結束,許多橋段依然會一直在腦中繼續上演。從前段主角罹患懼高症,納悶這傳說中經典怎前段二十分鐘圍繞主角的無聊心病打轉,至結尾發現整部片安排之巧妙,每處小細節環環相扣 ,缺一不可,更體會人心連在1958都"不古"... 沒有找個機會好好坐下細細品嘗,真的可惜了這大作!劇情沒有太多提起的必要,弄部DVD來看才是實在。


而片中當然另有引人入勝之處,讓我們看看,Kim Novak飾演的,在美國的1950年代是如何度日:在50年代開車徜徉,拐幾個彎,駛入小巷,下車步入神秘綠色大門,一眼望去,原來是花店,原本營造出的神秘感頓時開朗。可以看到店內並不冷清,花不只用來情人節送愛人,更是最天然的藝術品。之後美術館賞畫,寫意坐上整天,細觀畫作之筆觸用色,這可是翻畫册所無法具備。看著Madeleine挺直的背影,優雅並不失專注的眼神,Madeleine身旁的花束、頭上的髮髻,從液晶螢幕望去,如同畫中一般美。從電影可略窺出一二,米國五零年代的日子,不就是現下所暢行的"慢活"?人越活越進步,品質越活越差。少點汽機車,跨上自行車,或許身處台灣都會區也能有此閒情。Madeleine"意外"墜海前,我們可能還在讚嘆金門大橋之壯麗,這部影片就是如此,充滿一再的轉折、驚奇。



生活不就是如此,被人類所創造出的美好事物環繞,身為現代人,切勿忽略的自己對美的感官,放慢步調,靜下心,細看週遭。